“打开VR眼镜的那一刻,你会忘记自己站在青岛的海岸边。”青岛深海奇遇VR沉浸展负责人庄勇告诉记者。6月20日,中国首个国风深海主题VR大空间沉浸体验——“深海奇遇”在青岛黄金海岸线正式开放,记者进行了深度体验。“我们不是在做VR游戏,而是在创造一种‘数字深海幻觉’。”庄勇介绍,与传统VR不同,这里没有笨拙的线缆束缚,没有狭小的站立空间,而是让游客在场地里自由行走,感受2000米深海的震撼。那么,失重感是怎么做到的?为什么明明站在平地上,却觉得自己在漂浮?这背后是一整套多感官欺骗系统——视觉、听觉、触觉,甚至气流变化,都在“骗”你的大脑。记者通过深入采访,为您揭秘它如何让深海触手可及,如何在有限空间创造无限视野。
闭上眼睛也有失重感! VR如何“骗”过大脑?
“深海最迷人的,是那种无重力漂浮感。我们用了整整一年,才让VR模拟出接近真实的体验。” 庄勇告诉记者,《深海奇遇》的失重感并非单纯依靠视觉,而是视觉+前庭觉+触觉的“多感官协同欺骗”。
展开剩余82%记者亲测发现,当虚拟场景进入“碧海归墟”时,身体会不自觉地随水流轻微晃动,仿佛真的悬浮在深海。“这是前庭系统被‘欺骗’的结果。” 庄勇解释,团队采用好莱坞级物理引擎计算水流阻力,并通过全身触觉反馈套装(含数百个微型马达)模拟洋流拂过皮肤的触感。更细节的是,下潜时耳膜会感受到气压变化——这是传统VR从未实现的“沉浸式细节”。
“我们不做‘炫技’,而是让技术服务于叙事。” 庄勇举例,在“扬帆起航”场景,浮力减弱的过程通过触觉与视觉同步变化呈现;而遭遇深海漩涡时,突然增强的流体阻力配合视觉扭曲,瞬间让人心跳加速。这种“科技+情感”的设计,让《深海奇遇》区别于普通VR,成为一部可交互的“国风深海史诗”。
小空间里有大视野 600平米如何装下2000米深海?
站在实际体验区,很难想象这片600平米的场地能容纳2000米深海的壮阔景观。“秘诀在于‘动态视觉引导+无限行走算法’。” 庄勇透露,系统会根据游客的头部运动实时调整景深,使远处的亚特兰蒂斯古城符合透视规律,营造“无限延伸”的错觉。
记者注意到,当虚拟鲸鱼从头顶游过时,其压迫感真实到让人下意识低头——这得益于4K超广角镜头覆盖180度视野,完全消除传统VR的“望远镜效应”。更巧妙的是,多人同时体验时,系统会为每位游客生成不同视角,确保互动时不“穿帮”。
光影与声音的协同设计,进一步强化了空间欺骗。 例如,在2000米深的海底,阳光逐渐消失,切换为生物荧光照明;而3D空间音频让鲸歌从远处传来,伴随多普勒效应,大脑自动构建出一个“浩瀚深海”的心理地图。
当《山海经》神兽“活”过来 互动叙事有了东方表达
与西方VR偏重射击、竞技不同,《深海奇遇》的互动充满“中国式浪漫”。三位NPC——由季冠霖配音的“鲲”、智慧“博士”和勇敢“船长”,均取材自《山海经》与《海错图》,并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实时交互。
“我们不做‘打怪升级’,而是让游客通过协作解锁文化彩蛋。” 庄勇举例,在“海天幻境”中,一组游客需像龙舟队一样协调动作,共划“蓬莱仙舟”;而解开八卦机关时,古琴旋律会唤醒《山海经》中的神兽。这种“团队协作+文化解谜”的设计,让互动不止于娱乐,更成为传统文化的动态课堂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体验并非线性——对《海错图》生物观察仔细的游客,后续会解锁更多神话叙事;而对《山海经》地理感兴趣的,则触发不同分支。“每个人都能获得专属的深海之旅。” 庄勇说。
科技赋能“海洋之城” 青岛持续加码沉浸式文旅体验
“青岛不缺海,但缺‘新玩法’。”《深海奇遇》的选址——海怡帆船酒店,正位于八大关、第三海水浴场与万象城的黄金三角带。游客结束30分钟VR体验后,步行5分钟即可踏浪,或前往万象城消费。这种“科技+自然+商业”的闭环,正是青岛文旅升级的缩影。
近年来,青岛持续加码沉浸式文旅,如“永不落幕的啤酒节”元宇宙、圣心修道院改沉浸剧场等。《深海奇遇》的加入,不仅填补了“国风+科技”深海体验的空白,更成为拉动夜间经济的“新引擎”。据庄勇透露,项目在抖音预售期间已爆满,印证了市场对“科技+文化”融合产品的旺盛需求。
从技术角度看,《深海奇遇》代表了目前大空间VR体验的最高水准;从文化维度说,它开创了传统文化数字化表达的新范式。正如庄勇所言:"真正的沉浸式体验,不仅要欺骗感官,更要触动心灵。"
未来,团队计划将这套模式复制到更多滨海城市,并开发"太空""地心"等系列主题。或许在不久后,《山海经》中的其他秘境都将以这种形式重现,让古籍中的奇幻世界真正"活"起来。
(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邵华)
发布于:山东省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