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
中医养生
顺应天时,调补身心
展开剩余84%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、湿气最重的时节,也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“顺势养生”的黄金期。从中医理论来看,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毛孔张开,气血运行旺盛,借助自然阳气之力,可有效调和阴阳、增强体质。以下为您详细说明三伏天中医养生要点:
三伏天的由来
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
2025 年三伏天
具体时间
初伏:2025年7月20日~7月29日(10天)
中伏:2025年7月30日~8月8日(10天)
末伏:2025年8月9日~8月18日(10天)
三伏的形成源于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结合天干地支与气候特点,标志暑热与湿气达到顶峰。
中医认为“天人相应”,三伏天外界阳气最盛,人体阳气浮于肌表,脏腑相对虚寒,此时养生可借天地阳气驱散体内寒邪、痰湿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三伏天养生核心原则
冬病夏治,驱散虚寒
适用病症:针对冬季易发作的虚寒性疾病,如慢性咳嗽、过敏性鼻炎、风湿性关节炎、虚寒性胃肠病等,通过针灸、三伏贴、艾灸、雷火灸、火罐等外治手段,温通经络、扶助阳气。
经典疗法:
三伏贴:选用白芥子、细辛等药材贴敷大椎、肺俞、足三里等穴位,激发经气,改善体质。
艾灸:以艾条或艾炷熏烤关元、气海等穴位,温煦脏腑,增强免疫力。
祛湿防暑,健脾护阳
饮食调理:
清热祛湿:食用冬瓜、苦瓜、丝瓜、薏米等利水渗湿食物;饮用荷叶茶、冬瓜汤解暑化湿。
忌贪凉饮冷:避免食用冰镇饮品、生冷瓜果,以防损伤脾胃阳气,引发腹痛腹泻。
起居避湿:
保持室内干燥通风,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低温环境;出汗后及时擦干,防止湿气入侵。
动静结合,调和气血
适度运动: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散步等舒缓运动,以微微汗出为宜,促进气血流通,避免剧烈运动耗伤阳气。
静养心神:三伏天易使人烦躁,可通过冥想、听音乐、阅读等方式宁心安神,顺应“心静自然凉”的养生理念。
三伏天禁忌与注意事项
忌过度贪凉
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℃,避免直吹;睡眠时注意腹部保暖,防止寒邪入侵。
忌大汗伤阳
出汗过多会耗气伤阴,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,忌立刻冲冷水澡。
特殊人群慎行
孕妇、婴幼儿、阴虚火旺体质及皮肤敏感者,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三伏养生,避免盲目贴敷或艾灸。
三伏天是自然赋予人体调理的宝贵时机,通过科学养生,既能抵御疾病,又可为秋冬健康奠定基础。建议根据个人体质,合理运用中医养生方法,达到“春夏养阳,秋冬少病”的效果。
哈尔滨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方向,以针药结合为主要特色疗法,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,开展诊疗工作,服务广大患者。可治疗的相关疾病:
1.中医内科:心脑血管病、慢性腹泻、胃炎、胆囊炎、尿失禁、风湿病、慢性呼吸道、消化道疾病、内分泌疾病、痛风、老年性疾病、失眠、各种头痛、头晕、面瘫、脑卒中后遗症;
2.中医外科:雷诺氏病、湿疹、痤疮、青春痘、蛇盘疮;
3.中医妇科:痛经、月经不调、盆腔炎、乳腺炎、乳腺增生、乳腺结节、不孕不育等妇科常见病、多发病;
4.中医儿科:小儿慢性咳喘、疳积、厌食、便秘等常见疾病;
5.中医骨科:颈椎病、落枕、腰椎间盘突出、肩周炎、滑膜炎、网球肘、骨科术后康复,以局部与整体同治方法,采用中药内服、针灸、拔罐、推拿、熏蒸、穴位贴敷、中药导入、穴位靶向治疗、理疗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,具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和确切的诊疗效果;中医治未病:体质调理、亚健康人群的中医综合调理。
地址: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123号门一楼中医科
发布于:北京市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